可吸入顆粒物檢測
點擊:
什么是可吸入顆粒物?
通常把粒徑在10微米以下的顆粒物稱為PM10,又稱為可吸入顆粒物或飄塵。顆粒物的直徑越小,進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。10微米直徑的顆粒物通常沉積在上呼吸道,5微米直徑的可進入呼吸道的深部,2微米以下的可100%深入到細支氣管和肺泡。可吸入顆粒物(PM10)在環境空氣中持續的時間很長,對人體健康和大氣能見度影響都很大。
來源
可吸入顆粒物的形成主要有兩個途徑:其一,各種工業過程,如燃煤、冶金、化工、內燃機等直接排放的超細顆粒物;其二,大氣中二次形成的超細顆粒物與氣溶膠等。其中,第一種途徑是可吸入顆粒物的主要形成源,也是可吸入顆粒物污染控制的重要對象。
危害
影響能見度:研究表明,光的散射是能見度降低的最主要因素。顆粒物通過光的散射,降低物體與背景之間的對比度,從而降低能見度。另一方面,PM10對光的吸收效應也是能見度降低的原因。例如,煤煙的總消光系數是透明顆粒的3倍,少量的煤煙顆粒就可以導致光強降低很多。
影響溫度:由于顆粒物的存在,直接阻擋太陽光抵達地球表面,使可見光的光學厚度增大,抵達地面的太陽能通量劇烈下降,從而使地面溫度降低,高空溫度升高。有數據表明,當PM10濃度達到600微克每立方米時,到達地面的紫外線減少42.7%,當達到1000毫克每立方米時,到達地面的紫外線減少60%。